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癌一例
隨著各種檢查技術的進步,目前很多病例、甚至腫瘤性病變都可以在病理診斷之前有相對明確的診斷結論,如超聲對甲狀腺病變的診斷。不過,病理診斷仍有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提供其他檢查所不能獲取的信息。近日,幾位土耳其醫師在《Breast J》雜志報道了一例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癌、且甲狀腺癌具有多種獨特表現的病例,就很好的體現了病理診斷的重要作用。
病例展示
患者女性,70歲,2007年診斷為原發乳腺癌,組織學為浸潤性導管癌,2級;激素受體陽性,HER2陰性。確診時臨床分期為T2N1M0,2a期。經改良根治手術后,行輔助化療、放療并行激素治療5年。
治療完成后持續隨訪,直至2018年時患者自覺無任何復發或轉移跡象。2019年6月因背部疼痛就診于乳腺科。腫瘤標志物有所升高,PET檢查可見縱隔淋巴結、骨、甲狀腺處攝取升高。超聲檢查,雙側甲狀腺可見多個實性結節,最大結節位于右葉,邊界不規則,并伴微鈣化。經腫瘤科會診,考慮甲狀腺為第二原發惡性腫瘤,患者決定行手術治療。
術后病理檢查,甲狀腺兩葉可見多處病變,最主要病變位于右葉,直徑3.2cm,邊界不規則。鏡下檢查腫瘤細胞胞質豐富、顆粒狀,細胞核呈透明表現,部分細胞呈梭形,間質可見透明樣物。免疫組化檢測,腫瘤細胞陽性表達HBME-1、CK19、TTF-1、Tg,不表達降鈣素、CEA、CgA、Syn、GATA-3、GCDFP-15。綜合相關資料,該處病變考慮為甲狀腺乳頭狀癌-嗜酸細胞亞型。
有趣的是,在甲狀腺左葉查見一處直徑2mm的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同時,在甲狀腺兩側葉查見廣泛分布的非典型上皮細胞,胞質稀少、細胞核深染,呈小簇狀。免疫組化這些細胞表達GATA-3、GCDFP-15、ER。
由于上述非典型上皮細胞彌漫強陽性表達ER,因此提示乳腺及婦科來源的腫瘤。而GATA-3是提示乳腺來源的最敏感標記,加之GCDFP-15陽性,因此這些細胞最終診斷為轉移性乳腺癌。且這些腫瘤細胞也見于甲狀腺癌分布的區域,因此本例最終考慮為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特殊情況。
圖例賞析
圖1. 位于甲狀腺乳頭狀癌內的轉移性乳腺癌成分HE所見。
圖2. 免疫組化Tg,甲狀腺癌處為陽性表達,而其中轉移性乳腺癌成分則為陰性。
圖3. 轉移性乳腺癌成分免疫組化,GATA-3陽性,ER陽性。
小結
臨床上,甲狀腺癌及乳腺癌的發生率這些年都有所上升。對于甲狀腺來說,其他腫瘤轉移至甲狀腺的情況仍屬少見,且最多見原發腫瘤位置為腎臟,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的情況較為罕見,而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腫瘤內的情況則更屬于“少見中的少見”。
按照本文原作者所述,文獻中關于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腫瘤的相關報道僅有兩例:第一例為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濾泡性腺瘤,第二輪為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乳頭狀癌。不過,這兩個病例的甲狀腺腫瘤及乳腺腫瘤均為同時確診,而本例則為乳腺癌治療后,隨訪無進展12年的情況下出現的轉移至甲狀腺惡性腫瘤情況。
總之,盡管已有乳腺癌轉移至甲狀腺、甚至轉移至甲狀腺腫瘤的相關報道,但本文所述為第一例乳腺癌轉移至異時性甲狀腺惡性腫瘤的報道。對于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出現甲狀腺腫瘤時,評估時一定要想到乳腺癌轉移的可能。同時乳腺癌患者臨床隨訪及評估的時候,也要想到甲狀腺轉移的可能。
參考文獻
Kiziltan G, Bozdogan N, Ozaslan C.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into thyroid papillary microcarcinoma: A case report. Breast J. 2021;10.1111/tbj.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