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易祥華:“人才短板”仍然是制約病理學科發展的瓶頸
作為上海市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第二任會長,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病理科主任易祥華主任醫師自2019年上任,即在組織結構、分會建設、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易祥華會長帶領分會,參與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多次為上海呼吸學界和湖北病理科同行提供咨詢,為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提供病理依據。
作為一名胸部疾病病理的資深專家,易祥華更了解當前病理科發展的短板以及病理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他直言,“病理人才”的短板仍然是制約病理學科發展的瓶頸。他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思考得最多的是,病理學界應如何攜手,幫助臨床醫師制定科學的診療方案。5月份的一天,在病理科主任辦公室,易祥華向《醫師報》記者一一道來。
首要工作:組織建設和會員發展
《醫師報》:易教授好,我們知道您是2019年上任,您還記得上任以來做的第一件工作是什么?
易祥華:上任以來的首要工作就是組織建設和會員發展。
本屆病理科醫師分會共有40名委員,換屆時有404名會員,而上海病理界醫師和技術員有1400余人,分會有2/3以上的醫生和技術員“游離”在組織之外。因此,我們把發展會員列為首要的工作之一。為此,分會專門成立了會員發展工作小組,由會長主抓、副會長分管。按上海各區域劃分指定負責人,共同開展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病理科醫師分會的會員不應只包含醫師,還應納入病理技術員。因為對于病理工作而言,技術員與醫生是不可分割的,并且目前技術員還未設單獨的學術組織。因此,只要是參加了病理的相關工作,不管是醫生、技術員或是管理者,都有資格入會。本屆約有10余家醫院做到了病理科全員參加。自2019年11月換屆到2020年3月底,新會員增加了200余人。
承接政府職能 規范化培訓任務重
《醫師報》:那么加入分會,會員可以享受哪些權利?
易祥華:會員權利包括優先參加本會組織或舉辦的各種活動,優先享受本會提供的服務,享有醫師定期考核及??漆t師規范化培訓(簡稱專培)的有關詳細資料等,會員間通過分會進行學術溝通與交流,互通有無。我們的目標是要把分會建成病理科醫師的家園、青年醫生成長的搖籃、科學規范培訓的基地、繼續教育合作的橋梁。同時,會員向分會所反映的訴求、申請醫生的合法權益等,分會都將及時反映到上級協會或有關部門。
本屆病理醫師分會的主要工作是承接政府職能,做好專培和題庫建設,基地師資培訓和醫師定考等。畢業后醫學教育包括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住培)和專培等內容。上海市率先進行住培,2014年又啟動專培,為病理崗位輸送和培養合格人才做出了貢獻,這一培訓制度進而推廣到全國。分會承擔著包括建立題庫、基地師資培訓和組織考試等工作,上?,F有10余家病理專培基地,基本能滿足培訓的需要。但是,上海的住培基地過少,招錄的的病理醫師不能滿足三級醫院的需求,二級醫院更是望塵莫及。全國都存在病理醫師隊伍不足的問題。學科建設是病理科發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住院醫師和??漆t師規范化培訓是分會承擔的一項重要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分會將攜手上海市醫學會病理??品謺?,努力在實踐中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病理科培訓模式,打造一支合格的病理醫師隊伍。
此外,2019年年底,分會協助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舉辦了“首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病理專業基地師資培訓班”,來自全國各地250名病理科醫師參加培訓,并獲得了上海市衛健委頒發的師資培訓證書。今年,我們計劃申報國家級師資培訓證書。
最后,在繼續教育方面分會還將舉辦具有上海特色的會議——海上病理科醫師論壇暨第四屆年會,至少每年辦一次。
加強對病理技術員的準入和繼續教育培訓
《醫師報》:您剛才提到病理科分會中技術員的作用,那么現在病理技術員的發展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易祥華:我們知道,在我國病理醫師的培訓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包括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住培、專培教育等。但病理技術員培訓工作目前還是一個“真空地帶”,沒有統一的對學歷、資質等相應的要求。病理專業畢業的技術員很少,大部分是檢驗和生物技術專業、甚至是護理等專業轉崗而來。對他們的培訓也只是工作中老技術員的傳幫帶,或者大醫院的進修,缺少系統的繼續教育。因此,病理技術員的水平參差不齊。
現如今,精準醫學時代對病理科的要求越來越高,意味著對病理技術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不僅要負責制片、處理標本,還必須掌握分子檢測技術等。在日常工作中,分子病理檢查結果基本上都是由技術員判斷而來?,F在,很多分子病理檢測技術不管是理論還是實際操作,都需要規范化的培訓才能滿足崗位要求。這就需要像對待醫生一樣,對病理技術員實行崗前培訓。
病理技術員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病理診斷水平。我們呼吁,從國家層面把病理技術員上崗證培訓納入畢業后教育的規劃中,如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一樣,有準入、有資質要求,并經過規范化培訓,才能有效提升病理科整體技術水平,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而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上海病理人深究“病因”助力“抗疫”
《醫師報》:我們知道上海病理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做了許多工作,請您詳細介紹一下。
易祥華:2019年12月開始,湖北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上海病理人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力投入抗擊新冠肺炎的防控防治工作中。
2月16日下午3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接到國家衛健委的通知,需要組織病理專家隊伍前往武漢開展病因研究工作。接到任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及瑞金醫院病理科積極報名請戰,僅一小時就完成了人員集結。這個全部由共產黨員組成的6人“病因診斷小分隊”,由分會副會長、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教授帶隊,克服重重困難,至3月20日已完成19例尸檢。他們的病理發現,將在揭示新冠肺炎的病因和發病機理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在此期間,分會積極協助呼吸內外科等有關臨床學科進行“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例如探究新冠肺炎進展的影像學表現和病理變化的相關性,期望通過影像為不同進程的患者提供診斷依據。同時,多次接受湖北病理科同行有關新冠肺炎病理的咨詢以及為上海呼吸界進行新冠肺炎研究提供病理支持。3月3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下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新鮮出爐的第七版診療方案第一次新增了病理部分的內容;我們針對性地帶來了病理相關解讀,以期給臨床診療提供建議。上海病理人利用91360等網絡會診平臺為湖北以及基層醫療單位提供義診服務也是一個亮點,在短短的兩個月我就完成了20余例疑難呼吸病的義診,有的甚至免費提供了特殊檢查和攝影。
避免管中窺豹 病理學界要團結內外共同發展
《醫師報》:在您看來,此次疫情對推動病理學科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易祥華:一直以來病理科較集中關注腫瘤性疾病的病理診斷,但是對非腫瘤性疾病關注較少。此次新冠肺炎的病理研究工作在不同的程度上就暴露了病理科的這個短板。非腫瘤性疾病病理診斷是目前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呼吸病理,需病理學科與臨床學科、影像學科等多學科合作,共享專業知識和能力,開展交流,相互扶持、共同提升。
正如王辰院士所說,“臨床、影像、病理聯手,立體地看待問題,而不是管中窺豹、盲人摸象”。
此外,病理學界還應有相互包容、共同發展的意識。每個病理醫師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也不可能對每個臨床??频牟±矶际煜?。面對像SARS、新冠肺炎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由相應的呼吸病理專家為主,聯合其他亞??频牟±磲t師合作開展研究工作,大家互通有無、共同探討,將有助于更快更準確地得出分析結果,幫助臨床醫師制定科學的診療方案。
總之,病理學界需要團結協作,才能共同發展。